据《法治日报》报道□,近年来,对网络平台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的治理,始终是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○,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但在流量经济和算法推荐的驱动下,仍有部分未成年人游走在“擦边”软色情的灰色地带,畸形引流在互联网的隐秘角落悄然进行▲☆。那么●,这些明显违规的短视频是怎么出炉的?报道中的几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。
面对未成年人擦边短视频☆◁○,一方面,监管部门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,并顺藤摸瓜铲除背后的灰色产业链;平台要有▼▼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☆”的自觉◇▲●,利用技术、人工智能手段不断升级护盾,织牢织密未成年人保护之网▷●。
有曾经负责平台审核的受访人员表示类似问题▼◇○“审核难◇”●◇,比如难以判断一些女孩的真实年龄▲▷,尤其是在成熟妆容的加持下☆○▼。但是报道还提到另一种现象○☆,一些账号公然打着“校服下的腿”“初中生变装”等标签,对于这种形同“自爆”的账号◁,总不能也发现不了吧?
此外,每一个用户也都可以成为◇▼“治理志愿者▼○”▷▼▷。平台可以开通便捷举报渠道,对提供有效线索的用户给予奖励。高效的互动机制,可以形成事倍功半的效果○,既减少平台的审核成本与压力,也利于形成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○□。
在某短视频平台☆▼,有不少标题为团播招人的广告直言□☆▲“年龄不是问题,只要颜值过关□□▲”,留言区充斥着“我们15+就行”“10岁以上就行”,还有不少未成年人进行自荐。这种类似于MCN机构的团播组织,明目张胆地在短视频上招揽未成年人◇▲□,难道也无法巡查发现?
今年以来▲☆,网信部门持续清理利用未成年人形象发布的违法不良信息,多批次从严处置违规账号▼。其中提到,部分账号以☆▷▲“举牌”售卖所谓定制图片、发布定制舞蹈等名义☆□,引流添加好友▼▲☆,通过“一对一◇”交流等隐蔽形式传播低俗色情内容。
当记者新注册一个短视频账号,输入几个关键词进行搜索,点赞收藏几个类似视频后,首页推荐内容就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未成年人▲☆“擦边”视频。记者尚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成功●“钓”出问题账号,平台的管理和审核人员就没有能力去发现?这说不过去☆。
一些未成年人成了过度成人化的视频主角▼▼▷,跳起了劲歌热舞,显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☆。对此,平台还需要不断升级防护手段☆▼,对低俗、不良内容加大发现和查处力度☆□◁。
另一方面,也需要更加有效的制度建设。比如,当前对“软色情擦边”等行为的界定仍存在模糊性,这也是平台在治理过程中投鼠忌器或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的重要因素▼。因此,需制定更具体的执法标准和指导意见○☆●,如明确未成年人穿着暴露、模仿成人化舞蹈动作▲☆、使用性暗示标签等行为的违规边界,避免平台审核时因标准不统一而漏过问题内容。
此前,媒体曾多次报道未成年人▷▲“举牌”的现象□。在某社交平台上,搜索关键词□▼◇“举牌▷○”,赫然就有1400多万帖子,129万关注者。未成年人俨然成了“卖点”▼□◇,各种软色情内容潜滋暗长□□◁,甚至发展出了既有提供服务的博主及其买家,还有“代理◇☆▼”的灰色产业链◁,令人担忧。
一名模样十一二岁的女孩,上着吊带▷、下穿短裙,随着音乐跳舞,做出眯眼▼、嘟嘴、扭等表情、动作……该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区,一些留言不堪入目●◇☆。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搜索发现□,类似的短视频大量存在。